近日,有网友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帖吐槽,称北京市内多家青旅拒绝接待35岁以上的中年人。(7月13日中国新闻网)
35岁,何以成为青旅择客分界线?或是生活习惯不同,或是出于安全考量,不少青旅商家将顾客入住年龄标准限定在35岁,这理由看起来的确无可厚非。
然而,青年旅社本质上依旧是酒店、宾馆,以年龄为界限主动筛选宾客,实在有“圈地自萌”“画地为牢”的嫌疑。一者,从社会心理来看,“35岁危机”本就是个不便轻易言说的社会痛点,青旅如此堂而皇之地扯开遮羞布,岂非容易招惹是非?二者,从开门迎客赚钱的角度看,用年龄作为筛选标准也不甚明智。毕竟来者皆是客,岂能因“超龄”而将顾客拒之门外?三者,从管理角度来看,年龄限制说到底就是惯性思维和管理惰性在作祟,用“一刀切”取代“精细管理”,显然不利于青旅长久经营。
当下,随着“特种兵”旅游、周边休闲游等新业态出现,新的旅游体验和旅游方式正成为风潮。作为旅游产业链的重要一环,青年旅社也应借机寻求精细化管理方式,转向高品质发展模式。比如,作为青旅管理人,在住宿安排上出具明确规定,尽可能调整超龄顾客睡下铺。又比如,青年旅社不妨开启更多“适老化”服务,用服务的质量和温度代替刚性的年龄限制。
正如网友所言,有故事的青旅,不该只有青春叙事。作为旅游文化的重要代表,青旅文化不应该机械地解构“青年”的年龄概念,而是要将青年身上承载的活力、包容、多元等年轻化特质传播出来。只有这样,青年旅社未来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,青旅文化的意蕴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。
文/广州日报评论员 庹亚男
图/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 廖雪明
广州日报·新花城编辑 张冬梅